尿蛋白不仅是肾脏损伤的重要标志,更是加速肾衰竭的危险因素之一。尿蛋白流失得越多,肾小球硬化的程度就越严重,最终会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及整体肾功能。因此,无论处于肾病哪个阶段,积极控制尿蛋白,将其维持在安全范围内,都是保护肾脏的关键。
除了先天或病理因素造成的损伤我们无法改变之外,后天对肾小球和肾小管造成的损害,其实是可以有效干预和延缓的。如果您的尿蛋白一直难以控制,很可能是以下3点没做到位:
1、免疫力太弱,总是感冒感染
原发性肾病多与免疫系统紊乱相关——免疫炎症过度活跃,持续攻击肾脏细胞,导致肾小球硬化、纤维化,尿蛋白和潜血随之流失。
因此,控制病情的根本在于调整免疫状态,增强自身抗病能力,从源头上抑制肾脏内部的炎症反应。只有这样,才能减少对肾细胞的持续伤害,尿蛋白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。
很多患者只重视“抗炎”,却忽略了“免疫调节”,长期依赖药物抑制炎症,不仅停药困难,反而导致免疫力下降,病情反复发作。
2、肾小球硬化损伤,没有根本改善
虽然肾脏损伤一旦发生通常不可逆,但并非所有肾细胞都无法修复——关键取决于损伤程度。通过肾穿刺等检查,能较早发现那些“轻伤”的肾细胞,并通过抗炎治疗、改善血流供应等方式,阻断纤维化进展,部分肾单位甚至能够得以恢复,从而进一步减少蛋白漏出。
然而,不少患者的治疗方案并不全面,仅停留在抗炎和免疫抑制,缺少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的相关用药。系统调理治疗方案,修复肾脏微环境,才是阻止尿蛋白流失的根本。
3、远离不良因素,保持病情稳定
尿蛋白水平易受多种因素干扰。除了肾脏本身损伤,外因的影响同样不能小觑:包括饮食不节制(高蛋白、高盐摄入)、未戒烟酒、生活习惯不良,以及血压、血糖控制不佳、长期熬夜、过度劳累等。
若能全面管理好以上3个方面,稳定尿蛋白、延缓肾衰竭并不困难。遗憾的是,很多患者在落实治疗与生活管理时“打折扣”,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。愿每一位肾友都能重视细节,真正为肾脏健康保驾护航。